w
江南临江棚改项目自10月30号以来,正进入紧张的新一轮征收阶段,范围涉及健康巷以东,大湖路以西,临江巷以北,徐家巷以南,共计37户人家。往日人群熙攘的街巷,正渐渐变得安静,空置的房屋也越来越多,曾经弥漫的烟火气已然开始消逝。
很多事情总是这样,在还没变化的时候总是觉得没有感觉,到了发生改变的那一刻,才惊觉来不及去记录。一座城市,不管它的历史是长是短,都是值得一点一滴去记录的。没有记录,城市记忆便没了真实载体的附着,显得空洞。
城市的变迁需要记录,个体的生活进程也是如此。新一轮征收开启前,为了留住更多看的见的样子和看不见的回忆,我们特别发起了『徐家巷的全家福』和『街头巷尾的老商铺』影像记录计划。这些被影像凝固的过往痕迹与故事,属于常德这座城市,也属于在此生活过的每一个普通居民。
记录,是为了逝去的岁月。
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回来。
01 徐家巷的全家福
FAMILY PORTRAITS
街巷就是一个城市的肋骨,看似普通寻常,却承载了这座城市与个体的记忆。
徐家巷是旧城改造区域内再普通不过的一条街巷,全程1.3公里,原住民130户。关于徐家巷的种种,在这住了32年的严奉云老人最有发言权:巷子靠近徐家山,人慢慢在这汇集定居以后,巷子就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徐家巷。
『徐家巷的全家福』以家为单位,留住瞬间,让我们认真地与过去的家和回忆来一次郑重的告别。
—
徐家巷67号
刘美云夫妇及孙女/在徐家巷生活20年
刘美云在徐家巷的房子有四层,一楼房子租给别人开粉馆,其他三层自己家里人住。儿子在武陵区上班,孙女在上幼儿园。周一到周五的下午四点二十分左右,刘美云会在自己家门口等着幼儿园的校车过来,接自己的小孙女。
—
徐家巷99号
军干所刘万友、黄云枝夫妇及大儿子黄海波
在徐家巷生活30年
军干所是86-87年建起来的。黄云枝说,修房子之前这里都是棉花地、池塘以及遍地长不出庄稼的沙土。大儿子黄海波,住徐家巷113号,1993年结婚时买的房子。在他的记忆里,从泥巴路到水泥地整个巷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徐家巷71号
邓付勇一家
邓付勇家里的大嫂重病在床,也因为房子拆迁的问题,邓家三兄弟都从外地赶了回来。邓付勇的腿脚不方便,最近搬张凳子在家门口一坐就是一天。
第二周再去走访邓付勇的时候,家里的大嫂已经去世了,只拍下了一张两人的合影。
—
徐家巷83号
程明一家/ 在徐家巷生活15年
程明一家2002年住进了徐家巷。这几年程明和自己的妻子一直在外地工作,过年过节才回老家,徐家巷里的房子平时住的是家里的四位老人。程明想着如果回迁房足够优质,他还是希望能够搬回徐家巷。
—
徐家巷137号
邓奶奶/ 在徐家巷生活60多年
邓奶奶三十几岁的时候就来到武陵镇,余后的60多年都住在了徐家巷。老人90多岁了至今保持着每天看报的习惯,一切衣食起居都由外甥女照顾,儿女们不定时的会来徐家巷看看老人。
—
徐家巷142号
陈爷爷/ 在徐家巷生活34年
陈爷爷常年一个人在家,天气好的时候会在家门口独自坐上一天。因为朋友拿房子抵债,80年代陈爷爷从市里搬来徐家巷,一直到现在,仍住在徐家巷。
—
徐家巷95号
郭作付一家/ 在徐家巷生活10年
合照背后的房子是郭作付一家2007年买的。下午五点半,家里人上学的、上班的,在这点都回来了。为了拍摄全家福,郭作付特地把住在乡下的母亲接了过来,一家人完完整整的拍上一张照片。
02 街头巷尾的老商铺
OLD SHOPS
江南最早的商铺在1984年就在临沅路上支起了招牌,一直到现在仍在经营。时间沉淀的不止是店主与买家间衣食住行的交易,更是人与人间的相识缘分;而店铺于店家的意义,也不止于谋生的手段,甚至是手艺的坚持,或第二个“家”。
当江南旧城改造时,这些老店现在是什么面貌?未来将去往何处?我们用影像留下了记录。
—
旺角超市
大湖路48号/张姐、杨哥/39岁
张姐是常德人,在益阳长大。21岁回到常德在大湖路上开了间超市,到今年第十八个年头了。因为超市位于徐家巷和大湖路的拐角,于是取名为叫“旺角超市”。
刚来鼎城的时候门前的大湖路是条泥巴路,家里的三层楼房是附近最高的居住房屋。这些年鼎城的变化很大,修了沅江风光带,桥南市场也是翻新了两遍。
拆迁通知下来以后,张姐决定还是要留在鼎城区开店,把自己这家店再开下去,只是目前由于价格问题还没有找到合适的门面。
—
名师祖传棉被加工铺
大湖路22号/丁双妹 严德利/71岁
严德利是个手艺人,十七八岁就开始跟父亲学徒,技术是祖师爷给传下来的。几十年下来,严德利依然用的是磨盘和棉花弹弓来制作棉被的方法。
家里一楼门面开着的棉被加工厂是九几年开的,承接的都是上门定做的生意。老人手艺硬,住在火车站附近的居民都上门找他做棉被。做工的时候体力消耗大,经常是一身汗,到了冬天也是一天一个澡。
得到拆迁的通知,严德利从今年的11月份起,没有再接新的单子。如果将来没有找到合适的店面,严德利准备退休安享晚年了。
—
百利超市
临沅路180号/吴碧凤/70岁
百利超市是武陵镇第一家超市。一家靠零售撑起的超市,靠的是诚信经营。临沅路上按摩店的盲人们都来这买东西,吴碧凤店里的员工指着近收银台上头墙壁上印着的“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店”的牌匾,“你们该拍一拍这个,这个现在已经没有了”。
百利超市不用电子收银机,接受支付宝和微信收款。在这家店,你仍然可以买到奶奶枕边的百雀羚面霜,正宗的乡下土鸡蛋,裁缝店里才有的各式纽扣。
百利超市是否还要开下去,吴碧凤仍在考虑当中。
—
白雪公主洗涤中心
临沅路202号/刘立华
洗衣店开了11年,家里的小儿子是在这里出生长大的。别人做事不放心,所以店子没有雇人,就只有刘立华和自己老婆。刘立华的生意经是做事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这也是他说现在搬走的居民也会专程坐车到这里洗衣服的原因吧。
刘立华一家人平时吃住在楼上,从不许家里人端着饭碗来一楼门面吃饭,担心搞脏或者把味道弄到衣服上。一楼门面这十年间也装修了好几回,店里干干净净,外面也要体体面面的。对刘立华来说,做人也是这个道理。
刘立华希望在鼎城区重新找到一个合适的门店,继续把干洗店开下去。
—
香君美发室
大湖路38号 张先生/章女士
理发店的名字是张叔叔和章阿姨名字中各取一个字合在一起,就有了“香君美发室”的招牌。开店十五年多,顾客都是附近的居民,生意好的时候一天有大几百块的收入。
拆迁了之后张叔叔还是会继续开店,但是再回到这里的机会比较小了。张叔叔现在已经开始留老顾客们的联系方式,等找到新的店铺,就把新店地址告诉他们。
—
裁缝店
临沅路200号/匡友秀
匡友秀做裁缝有20年了,之前的店开在鼎城区的南山咖啡屋旁边,而搬来临沅路有13年了。20年,一台蝴蝶牌缝纫机,匡友秀就踩着这台机子和做灶台的老公把家里的女儿供读上了研究生。
匡友秀的想法是房屋拆迁之后再租一个店铺做老本行。
—
粮食购销站
健康巷3号/万丽芬
店子在健康巷开了有七八年了,今年拆迁以来,万丽芬在鼎城区物色新的合适的门面,打算把这家店继续开下去。
健康巷另一侧被封以后,人流量大大减少了,营业额基本是给以前的老顾客送米送油送奶上门才有的。粮油店两旁的店铺陆陆续续的都倒闭了,夏天朝阳冬天面风,人少生意不好,坚持到现在不容易。
—
向阳粉馆
临沅路172号/向老板
下午三点,向叔叔已经开始准备第二天粉店明天需要的食材了,聊天的间隙,剥完了一盆的鸡蛋。店里粉的口味一直不错,拆迁以来,每天仍有许多开车过来吃粉的人,直到现在每天上午卖出一百碗粉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1992年开始开粉馆,从最开始的五毛一碗,到六毛、七毛再到现在七块一碗的牛肉粉。他打算未来再找一家合适的门店,把向阳粉馆做下去。
—
肉食老店
临沅路178号/刘老板
肉食老店开了三十多年了,在整个常德市可以说是最便宜的肉。这么多年了,只要开门就有生意,三岔路北站的人也都跑到这里买肉。以前每天能杀十几头猪,现在只能卖三四头,他戏称自己每天在上演“折本的故事”。
肉食老店要继续维持下去,可是拆迁后能搬到哪里成了他每天忧愁的问题。
_
记录过程中,我们听得最多的话是“留恋”、“舍不得”、“不想走”。
既然舍不得,欢迎你们再回家。
临江棚户区8612户原住民,欢迎你们回到右岸城,找见曾经的邻里守望,发现未来的无限美好。
征集计划
Ⅰ
全家福计划
征集拍摄全家福
— 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回来 —
Ⅱ
老物件征集
征集有味道、有生活记忆的老物件
— 为城市留下记忆,为回忆找个居所 —
Ⅲ
封存计划
征集老房子拆除前想要保存的物料与记忆
— 多年后,再见封存体,窥见过去生活的影子 —
将自己老房子的物料封存,刻上门牌、地址、姓名、GPS定位点,做成不同尺寸的物件,兼具使用功能,在保留居住记忆的同时可作“城市家具”之用。
在此,向江南居民发出邀请。
如有兴趣参与上述计划,请在公众号后台留言并留下联络方式,我们将及时与您取得联系,或者拨打如下电话咨询
文/黄洁洁(实习生)
—
—
策划&传播